每日热门: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金句盘点(下)

从2008年第一届开始,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就以行业热点及产业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助力中国汽车不断向前。

6月15日,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车谷盛大举行,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期3天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举行超过50场巅峰演讲,12场尖峰辩论,聚集了超百位重量级汽车领袖级嘉宾,并且就合资车企、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以及汽车造型设计等当下汽车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互动讨论,一起回顾下精彩。


(资料图)

NO.1智能化专场之智舱还以屏幕为中心吗?

王选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在现在的时间点上看,屏幕只不过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如果看智舱的概念或者按汽车发展路线,在马上可见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替代的方案。无论是今天的大模型、大数据亦或是AIGC,它就像我们现在在爬坡,这个坡很高,但我们听到了坡的尽头好像有海洋的声音传来,也闻到了海水的味道,偶尔蹦出来一只鱼,一只虾,我们还可以捡起来吃。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什么时候能爬到那个最高点,能够看到这片海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谈论未来屏幕交互设计特别有压迫感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一个唯变不变的时代。

王博 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智舱业务部和交付中心总经理

当前以大屏为中心的智能座舱设计存在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简单的把手机屏幕做大放到了座舱里,等于是把它变成一个大号手机。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手机主要的交互方式是触觉,但在驾驶的过程中触觉被锁死了,所以即使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大部分时间触觉交互使用频率依然不高。其二是视觉,在使用手机方面,用户视觉通道基本盯死在屏幕上,但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视觉通道一定要在视野范围内,否则不安全。这是当前以大屏为交互方式核心的问题点。

李卫兵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无锡易行智联科技公司总经理

在AIGC出来以后,车载的交互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这之前语音交互仍未被完全替代,尤其是显示屏上承载信息的输入,目前还没有做到可以完全替代的程度。因此,在客观需求被限制,新的解决方案又无法解决用户痛点的情况下,很长一段时间车载显示屏绝对是汽车座舱的中心,并且它也反映了用户需求的中心。后面随着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尤其是大模型承载多模的感知,车载交互将会有新的飞跃,并且它承载的方式会多元化。

孟为 汽车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确实现在我们也处在这样一个所谓大时代或者变化,尤其刚才我们提到从今年年初无论是(AI)大模型还是苹果的Vision  Pro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和未来的设想,包括未来三维模态或者空间交互上带来的可能性可能会对座舱带来一些颠覆。包括前两天也在跟一个企业聊(大模型),比如马老师(马钧)刚才也说了我们场景的定义,现在有些车企在开放,我可能会把一些功能拽到屏幕上自己去定义一个,未来可能新的交互模式就是我说一个意图可能自己就直接去生成了一个场景或者两三种场景,我选择一个我最合适的或者是我最喜欢的,它就直接生成一个场景卡片。这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设想。

NO.2 智能化专场之无人驾驶真的是忽悠吗?

屠科 中科创达副总裁、畅行智驾CEO

大家都不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整车厂,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整车厂仍然在往上冒。所以在这个趋势上面,不管是自研也好,像过去利用市场换技术,用外资的技术,拿到民营企业再去跟随,这些趋势我们都看到了。所以我觉得在智能驾驶这边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意外,还是会有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且会持续很多年。因为整个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不是唯一的,刚才很多嘉宾都讲到了在L2以上很多场景,中国已经远远走在欧美汽车强国的前面,所以在我们前面没有成熟的道路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路线需要探索,商业合作的路线同样需要去支撑这样的技术路线,所以这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

无人驾驶我刚才说99分等于0分,剩下这1就是我们其实是四个挑战:1%的最难场景,我们经常说园区场景,好像是比较简单,但事实上它的商业化取决于那1%最难的场景,这个解决不了它也没办法商业化,这是第一个1%;第二个是1%的极端天气,辅助驾驶碰到极端天气还可以变成人来开,无人驾驶司机都已经被解散了,极端天气还得保证业务不中断;第三个是1%的基础设施出问题,我们出现过网断了,云服务商出问题了,最后甲方都来骂我们,这是1%的小概率事件;第四个1%,即使前面事情都解决了,还是有很多永远第一次出现的问题,你需要一个兜底体系,要有远程监控、远程运维、远程脱困等体系。

刘国清 佑驾创新MINIEYE 创始人及CEO

对于未来FSD技术的公开会不会促进高速或者城市NOA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我的观点,一方面这种技术上的大规模共享,确实可能会从技术维度来讲加速产品和技术的成熟,但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技术或者产品是不是能够大规模地应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需求,到底这样一个功能或者这样一套产品是不是消费者需要的,是不是能够帮助主机厂,这些其实就决定了这个东西能不能帮助主机厂来提升销量。如果可以的话,我相信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应该是能够进入到交付量产的快车道。

徐健 地平线首席生态官

大家对于智能驾驶有几个共识,智能驾驶是个更好的词,我们要立足眼前,同时又要仰望星空,要看到长远。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场景是可以先实现,然后给车企提供这些高性价比的NOA的产品,一步一步来。数据驱动着智能驾驶,它其实是需要被更多地应用才能进步,才能有迭代。但是这个数据的积累,也离不开规模化的应用以后,才能有数据的积累。如果你只有很少量的数据也是不够的。

NO.3 新物种专场之没有发动机还能高端吗?

许战海 许战海咨询创始人、品牌定位专家

高端来自市场销量,真正能够赢得市场销量的品牌才叫高端品牌。不是说你打造一个高端品牌就一定是高端品牌,这实际上是过去中国车企打造高端品牌的误区,大家认为一个品牌推出来就是高端,其实最佳的高端路径是从车型出发。没有打造出一个车型品牌,这时候可能你的高端、豪华是没有意义的。

杜长虹 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

未来更多车的硬件都是同质化的,但是它的软件就会带来一些差异化的体验。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服务商,汽车销售就从商品销售变成了全生命周期价值提供商,以后很有可能是以零利润或者负利润卖这个产品,通过售后服务、软件等来收费。就像现在新能源汽车不赚钱一样,我也在想,新能源汽车从产品上不赚钱,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常态呢?

李鹏程 阿维塔科技副总裁、首席营销官CMO

人工智能时代,品牌塑造确实是加速了。过去BBA要用很多年慢慢去做一个高端品牌出来,今天很显然我们要加速。因为我们的交流方式变多了,出门习惯变多了,沟通的场景也变化很多,品牌塑造方面一定不是过去的速度。

陈群一 卡尔曼品牌联合创始人

没有上半场、下半场,没有决赛、半决赛、小组赛,只有永远的循环赛。因为用户是生生不息的。00后、10后出来之后,现在的车满足他们的需求吗?现在活下来,十年之后就能活下来吗?用户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所以,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保持一种永远革新的意识、永远警醒的意识才能让你永远活下去。

席忠民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长期来看可能是大家创新都能活,但现在很残酷的现实是大家都在卷,从今年下半年可能是会卷出一些结果来。第一个是卷技术。但是你有技术,这种技术老百姓买单吗?如果老百姓不买单,恐怕这种技术不被接受,也不被市场接受。第二个是卷成本。但是成本最重要的因素是规模,规模化带来的成本效益你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如果下半年大家要打价格战,你怎么打也打不过规模效应好的企业,如果规模效应不好的企业去打价格战我认为就是找死,因为你越打越没有资本打。

NO.4 共享出行格局已定了吗?

牛文江 国交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网约车行业无论从流量方、平台方、运力方、司机侧,还是从行业高质量发展、司机权益保障等方面都会推动网约车行业格局的改变,主机厂背景的出行平台在车辆制造、运营、回收利用等方面均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合格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坚持规范化发展的主力军,未来一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隋立明 享道出行COO

未来出行行业格局会是两个阵营的状态。一个是从需求出发的流量平台,还有一个就是主车厂背景以运力供给侧为主的平台。从需求侧流量平台来讲,流量之所以有一定的聚集,是因为和用户场景深度绑定。要改变用户使用习惯,我认为短期来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主车厂背景的平台,运力一定是我们的优势,而且我相信主车厂平台的行业运力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的。从商业模型乃至整个TCO来讲,营运车辆的成本是平台最大的成本占比,在能发挥出明显的产业链优势的情况下,未来的我们的市场格局占比会越来越大。

程世东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

在巡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约车市场格局最大的变数是哪家平台把巡游出租车运力相对固化。主机厂做网约车最大的优势是车辆购置和维修保养成本更低,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或吸引司机或吸引乘客,以此获得更好的发展。网约车、共享(电)单车等共享出行具有较强的城市地域性,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把某个城市做透、得到当地城市公众的认可而生存并发展壮大。

熊燕舞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对于我们来讲,一定要通过自动驾驶、通过上市、通过商业模式改变、通过定制车辆、通过产业链条打通等各种方式的探索,找到改变的契机,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力、需要机遇、需要拐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这种格局改变。所以,一定要更新“流量为王”的现状,要把它变成成本为王、模式为王、合规为王,甚至是聚合为王,顺势改变格局,实现场景差异化、模式差异化、链条差异化,让网约车市场有效不内卷,才能不负这个时代,不负百姓出行需求,不负行业责任!

纪雪洪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场论坛以共享出行格局变化为主题,各位嘉宾深入分析了网约车出行业态中流量端、平台端、运力端和司机端的变化,不仅包括对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的展望,也深入到企业精细化的运作和产品定制等问题。从嘉宾分享中,可以看出以主机厂为背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担负汽车企业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重任,在企业合规、在无人驾驶的探索和产业链的整合上都为出行行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满变革和机遇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公司尤其中国科技公司,正在快速赶超甚至超越很多外国公司。当大家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不负时代。如何不负时代,那就是不负自己、不负韶华,不负用户、不负客户,最后实现从利润不负到利润很富的跨越。

关键词: